肇東確定九條脫貧路徑 到2017年末,全市28129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東北網綏化3月23日訊連日來,肇東市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省委書記王憲魁對我市提出的“三點要求”,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向經濟建設中心聚焦發力。這個市在精準脫貧上確定了九條發展路徑,確保到2017年末,28129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肇東22個鄉鎮(辦事處)都有貧困人口,18個鄉鎮共有23個省級貧困村,到2017年末,全市28129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3個省級貧困村全部摘帽。同時,將27個未列入省級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差、貧困程度較深、貧困發生率較高的行政村確定為本市貧困村,統籌各類扶貧資源傾斜扶持,確保同步脫貧;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有效整合資源,充分利用國家整村推進項目專項資金,解決貧困村的飲水、道路、危房等問題,到2017年前完成780戶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基本消除農村危房,貧困村全部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
特色產業扶貧。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圍繞促進貧困戶增收,重點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和特色種植養殖專業戶,打造一批雜糧雜豆、畜禽養殖、食用菌栽培、中草藥種植、棚室經濟、生態旅游、傳統手工藝等高收益特色致富項目,帶動貧困戶整體脫貧,到2017年貧困村的特色產業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
龍頭企業扶貧。依托中糧生化、伊利乳業、大莊園肉業等一批帶動能力強、與農戶利益聯結緊密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健全企業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公司+基地+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輻射帶動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群眾更好地參與產業發展、更多地受益產業發展。
就業創業扶貧。扎實推進“雨露計劃”和“百社千企萬人”就業扶貧行動。發展職業教育,加大貧困村教育投入,整合培訓資源,提升創業就業新本領,掌握種植養殖農業生產新技術,通過發展生產、外出創業就業增加收入。
新型經營主體扶貧。有序推進貧困村土地流轉,引導貧困戶通過轉包、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向農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扶貧經營主體自主流轉承包地獲得收益。努力促進貧困村貧困戶帶地入社入股分紅方式,實現貧困戶二次增收。
電子商務扶貧。充分發揮電商企業優勢,鼓勵和引導貧困村貧困戶借助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平臺品牌同步發展,讓貧困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把自產的優質農產品銷售出去,由“種得好”向“銷得好”轉變,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優質優價、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鄉村旅游扶貧。充分發揮沿江旅游資源優勢,開發集吃、住、游于一體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都市農業和農家樂等旅游產業,將旅游經濟拓展為貧困農戶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利用兩年時間打造5個旅游扶貧示范村,打造好沿江旅游觀光帶。
公共服務扶貧。推進貧困村教育、文化、衛生、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扶貧,貧困村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到100%;到2017年全面完成23個貧困村標準化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23個貧困村均有標準化村衛生室(所),配備具有資質的醫務人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扶持脫貧的貧困人口,應保盡保,通過低保和社會救助進行兜底;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保障貧困人口大病得到醫治。
部門包扶扶貧。確定專人駐村包扶,單位包村,全員參與,根據脫貧實際需要定項目、定資金、定責任,一包到底,不脫貧不脫鉤。